
欢迎您访问顺德容桂杨绍雄中医诊所!
肺炎
通常指肺的急性渗出性炎症,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病因不同,由各种生物因于引起的肺炎分别称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和寄生虫性肺炎:由不同理化因素引起的,又分别称为放射性肺炎、类脂性肺炎和吸入性肺炎或过敏性肺炎等。根据肺部炎症发生的部位,如发生于肺泡者称肺泡性肺炎,发生于肺间质者称间质性肺炎。根据病变累及的范围又可称为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和节段性肺炎。按病变的性质又可分为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干酪性及肉芽肿性肺炎等。以细菌性肺炎为最常见,大约占肺炎的80%。
一、细菌性肺炎
1. 大叶性肺炎 是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病变通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临床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和咳铁锈色痰,有肺实变体征及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等。一般经5~10天,体温下降,症状和体征消退。
病因和发病机制 大叶性肺炎90%以上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其中1、2、3和7型多见,但以3型毒力最强。此外,肺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也可引起,但均少见。肺炎链球菌存在于正常人鼻咽部,带菌的正常人常是本病的传播源。当受寒、醉酒、疲劳和麻醉时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减弱,机体抵抗力降低,易致细菌侵入肺泡而发病。进入肺泡内的病原菌迅速生长繁殖并引发肺组织的变态反应,导致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升高,浆液和纤维蛋白原大量渗出并与细菌共同通过肺泡间孔(Cohn 孔)或呼吸性细支气管向邻近肺组织蔓延,波及部分或整个肺大叶,而肺大叶之间的蔓延则是经肺叶支气管播散所致。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大叶性肺炎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肺泡腔内的纤维素性炎,常发生于单侧肺,多见于左肺或右肺下叶,也可同时或先后发生于两个或多个肺叶。典型的自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期:
(1)充血水肿期:发病的第1~2天,病变肺叶肿胀,暗红色。镜下见肺泡间隔内毛细血管弥漫性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的浆液性渗出液,其内混有少量的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渗出液中常可检出肺炎链球菌。此期患者因毒血症而寒战、高热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等。胸片X线检查显示片状分布的模糊阴影。
(2)红色肝样变期:一般于发病后的第3~4天,肿大的肺叶充血呈暗红色,质地变实,切面灰红,似肝脏外观,故称红色肝样变期。镜下见肺泡间隔内毛细血管仍处于扩张充血状态,而肺泡腔内则充满纤维素及大量红细胞,其间夹杂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其中纤维素连接成网并穿过肺泡间孔与相邻肺泡内的纤维素网相连。此期渗出物中仍能检测出较多的肺炎链球菌。X线检查可见大片致密阴影。若病变范围较广,患者动脉血中氧分压因肺泡换气和肺通气功能障碍而降低,可出现发绀等缺氧症状。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崩解后,形成含铁血黄素随痰液咳出,致使痰液呈铁锈色。病变波及胸膜时,则引起纤维素性胸膜炎,发生胸痛,并可随呼吸和咳嗽而加重。
(3) 灰色肝样变期:发病后的第5~6天,病变肺叶仍肿大,但充血消退,由红色逐渐转变为灰白色,质实如肝,故称灰色肝样变期。镜下见肺泡腔内渗出的纤维素增多,相邻肺泡纤维素丝经肺泡间孔互相连接的现象更为多见。纤维素网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因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迫,肺泡腔内几乎很少见到红细胞。
此期肺泡仍不能充气,但病变肺组织内因肺泡间隔毛细血管受压,血流量显著减少,静脉血氧含量不足反而减轻,使缺氧状况得以改善。患者咳出的铁锈色痰逐渐转为黏液脓痰。渗出物中的致病菌除被中性粒细胞吞噬杀灭外,此时机体的特异性抗体已形成,故不易检出细菌。
(4)溶解消散期:发病后1周左右进入该期。此时机体的防御功能显著增强,病菌消灭殆尽。肺泡腔内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并释放出大量蛋白水解酶将渗出物中的纤维素溶解,由淋巴管吸收或经气道咳出。肺内实变病灶消失,病变肺组织质地较软。肺内炎症病灶完全溶解消散后,肺组织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胸膜渗出物亦被吸收或机化。患者体温下降,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消失,胸部X线检查恢复正常。此期历时1~3周。
大叶性肺炎的上述病理变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彼此之间无绝对的界限,同一病变肺叶的不同部位亦可呈现不同阶段的病变。现今常在疾病的早期即开始对患者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干预了疾病的自然经过,故已很少见到典型的四期病变过程,临床症状也不典型,病变范围往往比较局限,表现为节段性肺炎,病程也明显缩短。
并发症 大叶性肺炎的并发症现已少见。
(1)肺肉质变:亦称机化性肺炎。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称肺肉质变。
(2) 胸膜肥厚和粘连:大叶性肺炎时病变常累及局部胸膜伴发纤维素性胸膜炎,若胸膜及胸膜腔内的纤维素不能被完全溶解吸收而发生机化,则致胸膜增厚或粘连。
(3)肺脓肿及脓胸:当病原菌毒力强大或机体抵抗力低下时,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混合感染者,易并发肺脓肿,并常伴有脓胸。
(4)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严重感染时,细菌侵入血液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所致。
(5)感染性休克:见于重症病例,是大叶性肺炎的严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和微循环衰竭,故又称中毒性或休克性肺炎,临床较易见到,死亡率较高。
2. 小叶性肺炎 是主要由化脓性细菌引起,以肺小叶为病变单位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常以细支气管为中心,故又称支气管肺炎。主要发生于儿童、体弱老人及久病卧床者。
病因和发病机制 小叶性肺炎大多由细菌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杆菌等。小叶性肺炎的发病常与上述细菌中致病力较弱的菌群有关,它们通常是口腔或上呼吸道内的常驻菌。其中致病力较弱的4、6、10型肺炎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当患传染病或营养不良、恶病质、昏迷、麻醉和手术后等情况下,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受损,这些细菌就可能侵入通常无菌的细支气管及末梢肺组织生长繁殖,引起小叶性肺炎。因此,小叶性肺炎常是某些疾病的并发症,如麻疹后肺炎、手术后肺炎、吸人性肺炎、坠积性肺炎等。
病理变化 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征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
肉眼,双肺表面和切面散在分布灰黄、质实病灶,以下叶和背侧多见。病灶大小不一,直径多在0.5 ~1cm(相当于肺小叶范围),形状不规则,病灶中央常可见病变细支气管的横断面。严重病例,病灶可互相融合成片,甚或累及整个大叶,发展为融合性支气管肺炎,一般不累及胸膜。
镜下,不同的发展阶段,病变的表现和严重程度不一致。早期,病变的细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表面附着黏液性渗出物,周围肺组织无明显改变或肺泡间隔仅有轻度充血。随着病情进展,病灶中支气管、细支气管管腔及其周围的肺泡腔内出现较多中性粒细胞、少量红细胞及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病灶周围肺组织充血,可有浆液渗出,部分肺泡过度扩张(代偿性肺气肿)。严重时,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滲出增多,支气管和肺组织遭破坏,呈完全化脓性炎症改变。
临床病理联系 因小叶性肺炎多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其临床症状常被原发疾病所掩盖,但发热、咳嗽和咳痰仍是最常见的症状。支气管黏膜受炎症及滲出物的刺激引起咳嗽,痰液往往为黏液脓性或脓性。因病变常呈小灶性分布,故肺实变体征不明显,X线检查则可见肺内散在不规则小片状或斑点状模糊阴影。由于病变部位细支气管和肺泡腔内含有渗出物,听诊可闻及湿啰音。
结局和并发症 经及时有效治疗,本病大多可以痊愈。婴幼儿、年老体弱者,特别是并发其他严重疾病者,预后大多不良。
小叶性肺炎的并发症远较大叶性肺炎多,且危险性也大,较常见的有呼吸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脓毒血症、肺脓肿和脓胸等。
3. 军团菌肺炎 是由嗜肺军团杆菌引起的,以肺组织急性纤维素性化脓性炎为病变特点的急性传染病。1976年首次暴发流行于参加美国费城退伍军团会议的人员而得名。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亦有散发病例。军团菌属现已确定有40余个菌种(近70个血清型),临床分离到的90%是嗜肺军团杆菌。患者常起病急,病情较严重,除高热伴呼吸道症状外,尚可有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肺脓肿、胸膜炎、心肌炎、呼吸衰竭、肾衰竭、心功能不全等。由于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X线检查亦难与其他肺炎鉴别,故给早期诊断及治疗造成困难。病死率可高达15%左右,尤以老年人、免疫缺陷者及伴有其他疾病(糖尿病、肿瘤)者死亡率高。
二、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 常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引起该类肺炎常见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其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等。
除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外,其余病毒所致肺炎多见于儿童。此类肺炎发病可由一种病毒感染,也可由多种病毒混合感染或继发于细菌感染。临床症状差别较大,除有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外,还表现为频繁咳嗽、气急和发绀等。
病理变化 病毒性肺炎主要表现为肺间质的炎症。肉眼观,病变常不明显,病变肺组织因充邮水肿丽轻度肿大。镜下通常表现为肺泡间隔明显增宽,其内血管扩张、充血,同质水肿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没润,肺泡腔内一般无滲出物或仅有少量浆液。病变较严重时,肺泡腔内则出现由浆液、必量纤维素、红细胞及巨雌细胞混合成的诊出物,甚至可见肺组织的坏死。由流感病毒、麻疹精蒂利腺病毒引起的肺炎,其肺泡腔内诊出的浆液性渗出物常浓缩成薄层红染的膜状物贴附于肺泡内表面,即透明膜形成。细支气管上皮和肺泡上皮也可增生、肥大,并形成多核巨细胞。如麻疹性肺炎时出现的巨细胞较多,又称巨细胞肺炎。在增生的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内可见病毒包涵体。病毒包涵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约红细胞大小,其周围常有一清晰的透明晕,其在细胞内出现的位置常因感染病毒的种类不同而异,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时,病毒包涵体出现于上皮细胞的核内并呈嗜碱性;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时,出现于胞质(嗜酸性);麻疹肺炎时则胞核和胞质内均可见到。检见病毒包涵体是病理组织学诊断病毒性肺炎的重要依据。
病毒性肺炎若为混合性感染引起,如麻疹病毒合并腺病毒感染,或继发细菌性感染,则其病变更为严重和复杂,病灶可呈小叶性、节段性和大叶性分布,且支气管和肺组织可出现明显的坏死、出血,或混杂有化脓性病变,从而掩盖了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征。
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是2003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的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的急性传染病,国内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本病传染性极强,现已确定本病的病原体为一种以前未知的冠状病毒,并命名为 SARS 冠状病毒。SARS病毒以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为主,直接接触患者粪便、尿液和血液等也会受感染,故医务人员为高发人群,发病有家庭和医院聚集现象。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现有研究提示,SARS 病毒的结构蛋白(S蛋白、E蛋白、N 蛋白和M蛋白)和5个未知的蛋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超敏反应,引起强烈的肺组织免疫损伤;目前发现,SARS 患者早期外周血 CD4*和 CD8*阳性淋巴细胞数量显著減少,后者尤为明显,表明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遭受严重破坏。SARS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C,偶有畏寒,可伴头痛、肌肉和关节酸痛、干咳、少痰,严重者出现呼吸窘迫。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X线检查,肺部常有不同程度的块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
病理变化 现有部分 SARS死亡病例尸检报告显示该病以肺和免疫系统的病变最为突出,心、肝、肾、肾上腺等实质性器官也不同程度受累。
1. 肺部病变 肉眼观双肺呈斑块状实变,严重者双肺完全性实变;表面暗红色,切面可见肺出血灶及出血性梗死灶。镜下,以弥漫性肺泡损伤为主,肺组织重度充血、出血和肺水肿,肺泡腔内充满大量脱落和增生的肺泡上皮细胞及渗出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部分肺泡上皮细胞胞质内可见典型的病毒包涵体,电镜证实为病毒颗粒。肺泡腔内可见广泛透明膜形成,部分病例肺泡腔内渗出物出现机化,星肾小球样机化性肺炎改变。肺小血管呈血管炎改变,部分管壁可见纤维素样坏死伴血栓形成,微血管内可见纤维素性血栓。
2. 睥和淋巴结病变 脾体积略缩小,质软。镜下见脾小体高度萎缩,脾动脉周围淋巴鞘内淋巴细胞减少,红髓内淋巴细胞稀疏。白髓和被膜下淋巴组织大片灶状出血坏死。肺门淋巴结及腹腔淋巴结固有结构消失,皮髓质分界不清,皮质区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常见淋巴组织呈灶状坏死。
心、肝、肾、肾上腺等器官除小血管炎症性病变外,均有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和出血等改变。
本病若能及时发现并有效治疗大多可治愈;不足5%的严重病例可因呼吸衰竭而亡。其中并发症及后遗症有待进一步观察确定。
四、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 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间质性肺炎。寄生于人体的支原体有数十种,但仅有肺炎支原体对人体致病。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较高,秋、冬季发病较多,主要经飞沫传播,常为散发性,偶尔流行。患者起病较急,多有发热、头痛、咽喉痛及顽固而剧烈的咳嗽、气促和胸痛,咳痰常不显著。听诊常闻及干、湿性啰音,胸部X线检查显示节段性纹理增强及网状或斑片状阴影。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本病临床不易与病毒性肺炎鉴别,但可由患者痰液、鼻分泌物及咽拭培养出肺炎支原体而诊断。大多数支原体肺炎预后良好,死亡率为0.1%~1%。
病理变化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波及整个呼吸道,引起上呼吸道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及肺炎。肺部病变常累及一叶肺组织,以下叶多见,偶可波及双肺。病变主要发生于肺间质,故病灶实变不明显,常呈节段性分布。肉眼观呈暗红色,切面可有少量红色泡沫状液体溢出,气管或支气管腔可有黏液性渗出物,胸膜一般不被累及。镜下,病变区内肺泡间隙明显增宽,血管扩张、充血,间质水肿伴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少量浆细胞浸润。肺泡腔内无渗出物或仅有少量混有单核细胞的浆液性渗出液。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壁及其周围间质充血水肿及慢性炎细胞浸润,伴细菌感染时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病例,支气管上皮和肺组织可明显坏死、出血。
预约二维码